52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行政楼912召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第次集体备课会,课程全体任课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议第一阶段,胡鑫老师分享“科学发展观”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胡鑫老师紧密围绕“为什么需要科学发展观”这一核心,深入剖析其提出的历史背景,特别是结合2000年代初资源环境压力、社会矛盾凸显以及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4万亿”投资(如基建拉动、家电下乡)等具体实践,揭示传统发展方式转型的迫切性,阐明理论的时代必然性。强调教学着力强化理论与实践贯通。系统阐释科学发展观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一脉相承关系,并紧密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如“双碳”目标)、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科技自立自强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及浙江“千万工程”等鲜活案例,展现其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同时,胡鑫老师认为课堂设置引入中外发展模式对比及对地方实践的辩证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发展观与西方发展理论差异、平衡发展与环保等议题,并鼓励审视家乡发展,培养批判性思维。改革通过精选案例、联系热点(如碳中和、共同富裕)、优化逻辑结构,有效破解理论教学抽象枯燥难题,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随后,张成明老师从历史发展脉络,分享“科学发展观”理论形成的背景给大家进行讲解。王哲老师聚焦身边的事件及大家成长过程中的大事件,理论联系实际的分享了如何更贴近学生讲活科学发展观。

会议第二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全体授课教师按照授课的进度,深入研讨教材第十六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第十七章“全面从严治党”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与会教师聚焦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重难点,如何使高职生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与全球担当,以及如何结合青年实际讲清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与严峻挑战。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案例驱动与情境代入,如运用“一带一路”十周年标志性成果、高校领域正风肃纪实例进行对比分析。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词全球新闻解读、校园廉洁文化微倡议设计等互动环节,强化价值认同与责任担当。会议一致认为,需紧密联系世情国情党情,善用鲜活素材与数字化资源,提升两章内容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及实效性,切实引导高职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投身强国伟业。

通过分享,老师们对当前思政课教学的新特点、新动向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成果有了更多的了解。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更高昂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